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第三季第二集,将与观众一同走进著名画家刘文西先生创作于1962年的中国画经典作品《祖孙四代》。节目将于2月14日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首播,科教频道(CCTV-10)次日18:45档重播,央视频、央视网同步上线。
(相关资料图)
一个人折射出一个时代
四代人串联起中国百年
刘文西创作的中国画《祖孙四代》,用删繁就简的苍劲笔墨,将中国百年风雨融为一瞬,凝练成黄土地上普普通通的四代人。1962年画作一经问世,就引起了轰动。
《祖孙四代》的笔墨饱含着陕西黄土的粗犷和信天游的明朗。浓重的干墨粗厚雄浑,勾勒出清晰有力的轮廓线,是生活粗粝的真实。高染法着色,脸部浮现陕北人家风吹日晒后特有的红晕。干渴锐利的边缘,是刚被拖拉机翻过的土地。
在那里,四双脚深深融入泥土,祖孙四代像庄稼一样生长而出:半蹲的老人,与耕种了一辈子的黄土地融为一体,是磨难中走来的新中国第一代劳动者;铁锹入土、顶天立地的老者,是成长于新旧时代交替间、觉醒后的第二代劳动者;油门尚热、轰鸣未停,掌握了知识和技术的第三代,浑身洋溢着时代的新风;画作中最娇嫩的颜色,属于山花般天真烂漫、未来可期的第四代。
是怎样的人,能用如此阔笔写意的强悍风格,准确抓住陕西黄土高天下农民的特征,一落笔,就是一个时代?
“深入人民要深入到底,要有自己的艺术故乡”
“人民”这个词是刘文西艺术生命的开端,将出生于江南水乡的刘文西引向了黄土高原的广阔天地。1950年,17岁的刘文西在上海育才学校开始学习美术。课堂上学习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为人民创作”,使懵懂的他找到了学画的意义。年轻的心被理想与热情激荡,种下了“人民”的种子。
1958年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后,刘文西如愿奔赴陕西,开始了植根于黄土地的艺术生涯。陕北高原在嘹亮的信天游和强烈的阳光下徐徐展开,刘文西夹着速写本,一头扎进陕北的沟沟峁峁,一启程就是一生。
他在农民中生活、观察与创作,记录他们逐年的变化。刘文西一生画了几万张的速写、两千余张人物肖像写生,还先后交了两三百个陕北的农民朋友。他画这里的人,画着画着就成了这里的人。
以时间为画笔 书写人民生活史诗
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刘文西观察乡村的变化——熟悉的小男娃后来成长为拖拉机手,曾经的青年成了生产队和公社的农村干部,小姑娘长成了两个孩子的妈妈。第一年跟牧羊人爬过的荒山,隔两年变成了梯田,之后又长满了苹果树……农民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深深打动了他,数年持续的观察和积累,启发了他通过创作祖孙四代人来表现乡村变化的念头,继而形成了自身鲜明的艺术风格。
“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是刘文西为“黄土画派”提出的艺术主张。在他的影响下,一批批艺术工作者走向陕北农村,扎根于黄土地,关注人民,刻画生活。以刘文西为代表的“黄土画派”,将描绘人民的一幅幅画作,连接成为时代的永恒。
迎着高天厚土,让我们进入刘文西的艺术故乡,共赏《祖孙四代》。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