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全球热议:“农安优质大家谈”科普展播|古往今来话稻名

2023-02-14 07:49:21 来源:凤凰网宁波

我国有着悠久的稻作历史与丰厚的稻作文化。根据研究,水稻的驯化很有可能发生在8000-10000年前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中,栽培类型炭化谷粒的发现表明最晚在70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驯化了水稻。

随着时代的推移,水稻的品种也在不停地增加。不同水稻是如何命名的呢?


(相关资料图)

今天,我们就从稻种的名称说起,了解一下我国的稻作文化。

“象形”是古代稻种命名中最重要的法则。其中,稻谷或稻穗的形态与颜色是稻种名称最主要的来源。比如“银条籼(xiān)”,银是形容谷粒色浅发白,“条”形容谷粒细长;“长芒赤褐籼糯”颖壳呈赤褐色,具有长芒,“糯”则点出它的品种特性。

除了直接描述谷粒形态,古代农人也喜欢以乡间常见的植物或动物命名。如“芦花稻”,谷粒呈灰白色,垂穗而立之时,远望像极了芦花;“兴隆蚊子嘴”,芒短而尖,颇似蚊子的嘴,谷粒灰黑细长,犹如蚊身,故而得名。这种以动、植物入名的不可胜数,如“葡萄糯”、“柳叶稻”、 “母鸡糯”等。

盼望丰产,是古今农人相通的愿望。因此,许多品种名就突出丰产性。如“八百粒糯”、“丰润三百粒”等,虽然八百、三百均是虚指,但以此形容它们粒多穗大是无疑的。

花期是一种重要的农艺性状,花期早晚决定着品种丰收与否或者经济价值几何。因此,许多品种常以花期为名,如“七月谷”、“九月糯谷”等等,一闻便知它们在当地的花期。而“早十日”,则因它相较于当地其他品种早开花十余天而得名。

而一些从西南(桂、滇、黔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采集来的农家品种,往往用的是当地民族语言的音转,如“好用义”、“好先令”、“毫用利”等等。它们的存在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在我国稻作文化和水稻生产中的贡献。

我国西南地区(云南、广西、贵州)具有丰富的栽培稻生态型,是存有地方种数量最多的地区

古代的稻种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现代品种,则是育种家及其团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攻关,在相对较短周期内(5-7年)培育出的,凝聚了他们的心血。

因此,现代品种命名时,特别强调知识产权,通常会将育种单位的信息包含在内。此外,如果当一个品种的系谱中有一个标杆品种时,它的命名中往往会去体现这一点,如著名品种“桂朝2号”,就由“桂阳矮49”和“朝阳早18号”杂交选育获得。我们可以从稻名中看到其系谱,而系谱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育种家的传承。

现代育种过程中会引入许多先进的技术,所以命名时也会着重体现它的育种技术,如体现航天育种技术的 “华航玉占”、“航两优1378”等。

虽然水稻品种后面一串数字会使现代品种的名字少了些意趣,但这是现代育种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通常一个审定品种的诞生,首先需要从数以万计的植株中筛选出少则几百多则上千的候选单株;然后,由这些单株发展成稳定的中间品系,再年复一年地反复筛选、优中选优,最终获得审定品种。

品种名中的数字,往往是当时育种家当时选出株系序号。如沪旱15,就是在几百个株系中选出的第15个株系。

此外,一个高产的育种团队,也会用数字去标识所培育品种的序列。

因此,大家可不要小看了稻种的命名,它的背后是我国育种家付出的无数心血,是要把米袋子牢牢拽在自己手里的决心。

我国的稻作文化存续了几千年,留给我们上百万份稻种资源。这些稻种资源是我国农人智慧的结晶。这种文化、智慧与传承都蕴藏在似乎并不起眼的稻种名中。

来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