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宁波市商务局获悉,202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96.7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排名全省第2位;限上商品销售总额4.1万亿元,规模排名继续保持全省首位。
限上商品销售全省第一
宁波市商务局信息显示,202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96.7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排名连续3个月位居全省第1位,全年第2位;限上商品销售总额4.1万亿元,同比增长11.8%,约占全省限上商品销售额的34.1%,规模继续保持全省首位。
(相关资料图)
从限上主要商品类别看,汽车类零售额增长9.7%,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80.3%;文化办公、粮油食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石油及其制品分别增长46.2%、27.4%、24.2%、14.6%。
本地消费占据主导。从客群上分析,宁波本地客群和外地客群占比分别为85%、15%,外地客群比例偏低,与杭州(33%)、南京(29%)、合肥(28%)等城市差距较大。和义大道、杉井奥特莱斯、阪急百货等商业综合体营业额的90%由宁波本地消费者贡献。消费外流现象明显,据统计,疫情前的2019年,我市居民流到境外消费量约94.9亿元,流到境内市域外消费量约26.7亿元,合计消费外流121.6亿元。
城乡消费相对均衡。2021年,我市社零总量、人均社零分列全国城市第18位、第19位,远低于GDP排名(2021年,宁波GDP全国城市中排第12位)。可见,我市居民消费倾向偏低。事实上,全市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居民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长时间维持在0.6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
2022年,宁波市人均消费支出42997元,同比增速6.2%,增速远低于上年度的17%。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47916元、29514元,城乡居民支出倍差为1.62,低于全国1.83,与全省水平持平。
服务消费占比持续增长
与杭州、上海等地相比,宁波消费结构与产业梯度类似,最大短板是服务业增加值与先行城市存有较大差距。可喜的是,近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升级,衣食住行等实物类消费占比逐步下降,医疗保健、生活用品和服务等服务类消费占比增加。
通过我市居民消费结构可以看出,实物类消费支出占比从2015年的76.5%下降至2021年的74.8%;服务类消费支出占比从2015年的23.5%上升至2021年的25.2%。但与同类城市相比,我市服务类消费支出占比仍较低。
2021年,杭州、南京的服务类消费支出占比达26.58%、31.51%。衣食等实物类消费领域平稳增长,但增速逐步放缓;而医疗保健、生活用品和服务支出占比分别从2015年的5%、4.5%上升至2021年的5.8%、6%。
虽然户外露营、近郊游等形式的微旅游持续“出圈”,但受疫情持续反复影响,景点及娱乐场所关闭,文旅消费远未恢复,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从疫情前2019年的11.8%下降至2021年的10.5%。
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活跃
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日趋活跃。新零售、在线医疗等数字新消费取得长足发展。
据新零售智库发布的《新零售便利指数报告》显示,宁波城市生活便利度位居全国第5位。盒马、淘鲜达、叮咚买菜等新零售商家覆盖密度高,“海上鲜”“美菜网”“小6买菜”等一批本土电商平台发展较快。2022年,全市实现网络零售额2999.1亿元。
直播电商方面,全市建成直播电商基地22个,主要直播平台注册MCN机构6个,全国TOP50MCN机构1个,活跃电商主播数量8000余人。
个性消费异军突起。针对特殊消费群体的“她经济”“Z世代”“老幼”等消费潜力突出。和义大道、杉井奥特莱斯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其会员体系中,女性顾客的占比超60%;2021年“双11”各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女性平均消费金额1102元,高于男生平均681元,女生贡献整体61.81%销售额;“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群体消费观念前卫、喜欢新潮和猎奇,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天一、鼓楼步行街等核心商圈观察显示,区域内网红店、餐饮店、便利店等“Z世代”消费人群占比70%左右。他们对于高颜值、国潮新品、网红品牌的接受程度更高,注重个性表达、社交谈资和悦己犒赏。
同时,随着“三孩”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以及80后、90后与上一辈迥异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态度,儿童用品、儿童玩具、亲子娱乐、亲子服务、亲子教育、亲子医疗等在内的整体儿童消费市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此外,宁波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1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2.59%。老年人是宁波储蓄年龄结构的主体,“银发经济”正在成为宁波的“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