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本报讯(记者 高倩)无与伦比!3月27日至29日,指挥大师瓦莱里·捷杰耶夫亲率马林斯基交响乐团连续三晚登台国家大剧院,用分量与诚意十足的音乐会掀起了轰动乐坛的交响热潮。昨晚,捷杰耶夫再次上场,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青年大提琴家李拉共同为第八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盛大启幕。这是捷杰耶夫首次与国内交响乐团在音乐会中合作,他意义非凡的北京之旅也在这一晚画上了圆满句号。
在格林卡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中,音乐会开启,轻快流畅的旋律旋即把剧场引入热烈的庆典氛围。随后,李拉与乐团带来了柴科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在捷杰耶夫的带领下,李拉与乐团的合作妥帖无间,极致彰显了作品精致典雅的十八世纪洛可可风格。
下半场,捷杰耶夫执棒乐团上演了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从单簧管吟唱的主题开始,捷杰耶夫标志性的“牙签”指挥棒在空中划出旋律的波澜起伏。跟随着他对柴科夫斯基音乐的透彻理解,乐团充分诠释了这部作品复杂深沉的特质。当乐曲终章冲破束缚黑暗,奔向狂热欢庆的结尾时,全场爆发经久不息的喝彩。捷杰耶夫数度谢幕,但观众仍然用一次比一次热烈的掌声表达着对疫情后这位率先重返中国舞台的音乐大师的不舍之情。而这个被音乐点亮的初春,将在北京的文化交流篇章中留下永不褪色的一笔。
据悉,包括这台音乐会在内,至4月30日,第八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将邀请16支国内乐团持续上演21场演出。
排练结束后赶往北京艺术中心在建工地参观 捷杰耶夫:中国文艺成就令世界惊喜
春日午后,北京艺术中心(城市副中心剧院)的工地上,来来往往的工人师傅们偶尔慢下脚步,被一位头戴安全帽、高鼻深目的参观者吸引了目光——昨天下午,结束了当天演出的排练后,指挥大师捷杰耶夫从长安街畔的国家大剧院“闪现”到正在建设中的北京艺术中心,这座即将于今年秋天开幕运营的新文化地标,处处都引起他的好奇心。
北京艺术中心包括歌剧院、戏剧场、音乐厅3个主要建筑单体,目前已进入精装修阶段。踏过正在铺砖的地面,穿越井然有序的钢架,在歌剧院日后将被用作国际交流的丝厅里,捷杰耶夫认真地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丝厅中展出了剧院建筑的效果图,看到音乐厅时,他用手指圈出了舞台两侧墙壁上探出的“小平台”。“仔细看的话,可以发现这两处都是管风琴的音栓,它们加上舞台后方比较常见的部分,这三部分一起组成了音乐厅的管风琴,是一个很特别的设计。”工作人员介绍道。捷杰耶夫点点头,又看向旁边戏剧场的效果图。作为马林斯基剧院的“掌门人”,他敏锐地觉察到,戏剧场的体量在同类剧场中是相当可观的。“这里的戏剧场、歌剧院与国家大剧院的台口是一致的,在城市核心区演出的剧目到这里可以无缝衔接。”工作人员说。
在音乐厅建筑的露天平台上,举目北望,千年大运河缓缓流过。捷杰耶夫同时了解到,这里与环球影城相距不远,周边区域丰富且集聚的文化资源激发了他的灵感。“以后孩子们可以在游览环球影城后,到这里来听听儿童歌剧或者音乐会。”捷杰耶夫觉得,这座剧院不妨多为孩子们设计一些项目,“我们在俄罗斯也为孩子们打造了很多演出,孩子们是我们的未来。”
因为还要返回国家大剧院准备当晚的演出,捷杰耶夫的参观时间只有一个小时,但从建筑的外观、观众席的座席数量、剧场的声学设计到剧院未来的节目规划,他关注的细节很多。北京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也深深触动了他心底的回忆。
“1998年,我和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第一次到北京演出,是在人民大会堂。”捷杰耶夫说。人民大会堂的场地宏大壮观,但终归不是专门的演出场地。25年过去,不仅毗邻人民大会堂的国家大剧院投入运营并迅速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殿堂,在城市副中心,达到世界先进水准的剧场也拔地而起。艺术的星火并非只局限于市中心,而是在北京遍地播撒,继而辐射更多城市,“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中国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了这么多的成就,对整个世界而言都是很大的惊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