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央视网消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5%这个数字格外引人关注,这是中国经济在2023年的新目标。围绕这个目标,今年的宏观政策有哪些特点?政策如何发力,来助力目标实现?
记者 张伟杰:3月5日,中国经济2023年的增长目标正式公布。去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21万亿元,在巨大体量基础之上,5%的增长如何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具体来说,在财政政策方面,更加突出加力提效,今年赤字率拟按3%来安排,支出规模相比去年有所扩大。货币政策强调精准有力,广义货币供应量,以及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这两个关键指标将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突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五大政策协同配合,它们既有各自的侧重点,也有整体的通盘考虑,政策的“组合拳”让5%增长目标的顺利实现有了充足的底气与坚实的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 庄毓敏:政策目标就是向社会提出稳预期和提振信心的作用,特别是要激发所有经济主体的活力,保证国家今后经济能够持续在一个良好发展的轨道上。
代表委员认为,信心的恢复、预期的改善需要一个过程。随着疫情防控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很多行业将逐步实现恢复及增长,这对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倾向、改善收入预期都有帮助。
全国政协委员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白重恩:增长潜力的话,如果看(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潜力最大的)应该是居民消费。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以后,消费环境有大幅改善,消费增长是有潜力的。
代表委员认为,随着企业和居民的预期的逐步改善,财政及货币政策也将发挥更大、更长期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投资与消费。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尚希:财政增加一块钱能带动十块钱,那么就是一个杠杆效果。消费者的预期、投资者的预期、企业的预期,如果预期好转的话,财政支出的带动效应就比较明显,我们尽可能使财政支出的带动作用更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