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12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2022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22年,31个省(区、市)夏粮、早稻和秋粮产量的总和达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增长0.5%,创下新高。这也是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从这组数据看,应该说今年粮食生产实现了逆势夺丰收,高位再增产,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预期目标。
临近冬至,北方的冬小麦陆续进入越冬期。河南卫辉市的农户刘建儒家今年的麦苗长势不错,像是铺了一层厚厚的绿地毯。12月9日,农技人员来到刘建儒的地里现场指导,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资料图片)
河南省卫辉市农技推广总站站长刘广亮:“这个苗完完全全达到了一类苗,长得比较健壮,水分已经达到接近70%了,这个墒情绝对是可以安全越冬的,不用再浇水了。”
听到农技人员的这番话,刘建儒两口子心里算是踏实了,回忆起去年这个时候,他俩整天担心,晚上都睡不着觉。
去年7月,河南卫辉市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农田里的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刘建儒家种了60多亩地。洪灾过后,他们一趟趟往地里跑,跟着政府抢排积水整地,紧赶慢赶把麦子种下,又因为错过了时节,麦苗长势不如往年。
刘广亮:“去年12月10日测越冬苗情,三类苗达到35万亩,70%左右,苗情基础非常差。还有一部分‘土里捂’和‘一根针’,当时我们心情是十分沉重的。”
不只是河南是这样的情况,受去年秋季罕见汛情的影响,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5省的冬小麦去年普遍晚播,晚播面积达到1.1亿亩,占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
小麦是重要的口粮,晚播小麦不仅让农民着急,也可能会给全国的粮食生产带来影响。面对多年罕见的冬小麦晚播、苗情长势偏弱的形势。2022年2月,小麦返青前,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全系统下沉一线包省包片夺夏粮小麦丰收活动。来自农业农村系统各个领域的专家们,深入11个小麦主产省区的麦田中,对种植户进行田间指导,争取让弱苗尽快转化升级为壮苗。
全国农技中心总农艺师王积军:“一开春,我们就组织专家分区域、分苗情制订技术挂图,在线上组织了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同时农业农村部也派出机关干部、科技人员下沉一线,进行技术指导。”
从农业农村部到省市县乡,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农民群众都在想方设法促进麦苗及时转壮。
河南省卫辉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聂长明:“科技人员分包到342个行政村,分包到户,‘一对一’进行辅导,用好‘一喷三防’的政策,从地力的保护,病虫害的防治,迅速转化苗情。”
“一喷三防”是指在小麦生长期通过使用混配剂喷雾,来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早衰,是一项有效的防灾增产措施。刘建儒的地里也来了专家,下地、看苗、配药,在农技专家的“一对一”指导下,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麦苗逐渐壮实起来,从三类苗转化到二类苗。这个变化让刘建儒半年多来悬着的心放了下来,看到了今年夏粮丰收的希望。
今年6月,刘建儒收下来的小麦经过称重,去除水分、杂质,当场测算出了实际产量,亩产达到1270斤,这使得刘建儒夫妇高兴不已。
人努力、政策好,经过多方努力和全周期的精细管理,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的晚播小麦打了“翻身仗”,闯过了抗秋汛、促弱苗、防病治虫等多个关口,全国夏粮实现了稳产丰收。
回望全年的粮食生产,不仅夏粮丰收不易,今年夏天,南方12省市遭遇自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平均强度最强的高温干旱,秋粮生产也遇到了“拦路虎”。
王积军:“8月高温干旱,有一部分中稻处在抽穗扬花期,这个时候碰到高温干旱,对它的授粉、结实率影响比较大。”
白剑锋是湖北襄阳的种粮大户,今年种了2000多亩水稻。8月中旬,高温干旱最严重的时候,正是水稻扬花灌浆最关键的时期。
湖北绿神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白建锋:“这时候农业部门的专家来到田间技术指导,采取深灌水、灌深水、勤灌水的措施,降低田间的温度。”
襄阳地处鄂北,年均降雨少。根据以往抗旱的经验,白剑锋在设备齐全的情况下,年初又新买了4台水泵,以备不时之需,今年正好派上用场。
然而设备再齐全,还得要有水源才行。当地政府一方面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另一方面还得想方设法四处协调,科学调度水资源。
湖北省襄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锋:“首先是蓄水,今年5月份我们就收到了气象干旱预警,发动各地将堰塘、湖泊、水库充满水;第二个是引水,迅速地向长江委争取将引丹灌区的流量加大,总共调水3亿多方,同时也从鄂北水资源工程争取水,争取到3000多万方。”
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也加强与水利、应急、气象等部门沟通会商,细化安排抗高温干旱保丰收工作。今年8月,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支持抗旱救灾、重点支持中稻抗旱。受灾省份也加大抗旱救灾投入力度,各级财政全力安排资金支持提水调水、打井灌溉、改种补种、“一喷多促”等措施落实。
为了实施好“一喷多促”这个技术项目,襄阳市县两级政府筹措了3000多万元资金,组织全市200多个社会化服务团体,参与到“一喷多促”的实施当中,共喷洒776万亩次。
白剑锋今年种的这2000亩水稻克服高温干旱不利因素影响,每亩地增产达50公斤,总产量达到250多万斤,收入330多万元。
从全国面上看,尽管高温干旱确实给南方秋粮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造成部分地区水稻减产。但从影响程度来看,全国稻谷平均每亩产量仅比去年减少2.3公斤,下降0.5%。
全国农技中心总农艺师王积军:“南方中稻2亿亩,我们只有11%左右是没有灌溉条件的,还有七千多万亩的双季晚稻,只有5%是没有灌溉条件的。尤其是丘陵、岗地,还有一些望天田,对这一部分地块产量影响比较大,但是好在这一块儿占比并不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三大粮食作物中,稻谷产量略有下降,小麦和玉米产量都有增加,玉米的播种面积虽然比去年少了381.1万亩,但是由于单产提高较多,总产量还增加了93亿斤。
在今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粮食生产的数据中,变化最大的是大豆的种植面积。今年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54亿亩,比去年多了2700多万亩,每亩产量也有所增长,产量比上年增加77.8亿斤,增长23.7%,总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粮食处处长项宇:“今年按照‘两稳两扩’目标,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农业农村部指导各地立足资源条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大豆扩种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实现了扩面增产。”
回望全年的粮食生产,客观来说,尽管今年局部地区的灾情还是比较严重,但没受灾地区光热条件好、病虫发生轻,加之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了1051.9万亩,再加上各种政策资金的支持,实现了非灾区多增产,弥补了灾区损失,全年粮食再次实现丰收。
项宇:“今年粮食生产遭遇了各种风险挑战,疫情和灾情叠加,又遭遇了罕见的秋雨、秋汛、南方高温干旱,各地各部门落实责任,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支持,还有科技服务,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广大农民朋友一起克服了重重困难,再次夺取了全年的粮食丰收,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这个丰收确实来之不易。”
今年,我们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北方罕见秋汛、南方严重高温干旱、农资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硬是拼出来一个丰收年。在这一过程中,中央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也是前所未有,为了应对农资价格上涨等,中央拿出400亿元补贴农户,4月份又拿出16亿元补贴小麦“一喷三防”,8月份又紧急安排100亿元支持南方抗旱。当粮食生产遇到困难时,中央、地方、农户多方力量同向发力,这样的大国“粮”策,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