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央视网消息:11月30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平台监管初见成效,网络安全环境持续改善,但新的风险隐患仍不容忽视。 平台监管初见成效 青少年模式待推广完善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对网络娱乐和社交服务做出明确规范。报告显示,2021年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络上听音乐、玩游戏、看视频、看短视频、看直播,以及参与网上粉丝应援的比例,较202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19 年以来,各大视频、短视频、社交、游戏等网络平台陆续推出“青少年模式”,在帮助未成年人减少网络依赖和网络不良信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调查发现,尽管八成以上未成年人和家长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设置过的不到五成,实际运用中还有改进升级的空间。 视频平台成为获取信息重要渠道
报告还显示,接近半数未成年人通过短视频、视频平台获取社会重大事件信息,但信息鉴别能力有限,平台内容质量会对其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影响。近四成未成年网民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炫耀个人财富或家庭背景(21.2%),宣扬不劳而获、躺平思想(16.3%)等消极负面的内容,对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不可小觑。 智能手表等新型上网设备存在信息安全风险
未成年网民遭遇网络安全事件的比例较2020年下降,知道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权益维护或举报的未成年网民比例提升,多数未成年网民会关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的新政策、新法规。
同时,网络安全方面也出现一些新风险隐患。部分未成年网民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强,20.0%的未成年网民对于防范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网络谣言等没有概念。网上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网络安全陷阱形式多变,智能手表、智能台灯、智能音箱、词典笔等新型上网设备存在信息安全风险等。
为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报告还提出了强化法治保障、推动青少年模式改良升级、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等建议。
关键词: 未成年人